初中日记初二日记

关于冬至日记八篇

本文已影响 9.14K人 

时间过得真快,一天又将结束了,相信大家这一天里都收获颇丰吧,需要认真地为此写一篇日记了。那么什么样的日记才合适呢?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至日记8篇,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。

关于冬至日记八篇
冬至日记 篇1

今天是中华民族传统的节日——冬至,一大早,姥姥和妈妈就杀了两只鸡。我看着它们死去的样子,又摸了摸它们的羽毛,它们还是一动不动的躺在地上,我很伤心。想起往常我和它们不玩耍,我还喂它们鸡食,有时它们还下蛋。后来我请求了姥姥不要再杀我们家的鸡了,把它们留下来生蛋给我吃,姥姥答应了我的请求,我听了姥姥有话,心里想:“太好了,我以后就可以吃到鸡蛋了。”

冬至日记 篇2

冬至快要到了!听说我们班要在学校里做汤圆,一想到能马上吃到又软又香又甜的汤圆了,我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。而且,这次我的妈妈也报名参加和我一起煮汤圆,我感到特别开心。

要开始做汤圆了,首先,我们一定要把手洗得干干净净。然后,魏老师开始给我们分组。我和林育汝|、徐匡钲、陈煜然、龚俊宁一组。我们把芝麻馅揉搓成像弹珠一样大小的小球。再把糯米粉揉成圆形,中间再挖一个洞,把芝麻馅放在里面,再揉圆。做好后,端给妈妈们煮。我发现同学们有的做得很大,有的做得很小,特别是徐匡钲的巨无霸汤圆,芝麻馅都露出来了。

吃着自己做的汤圆,我心想:我又大一岁了,我一定要好好学习,天天向上!

冬至日记 篇3

今天,为了迎接冬至这个日子,魏老师请了几位阿姨和我们一起做汤圆。做汤圆的材料是芝麻、面粉、豆沙。一切准备好了以后,魏老师就教我们怎么做了。

做汤圆的步骤是这样的:先把芝麻馅搓成一条,分成好多小段,把每一小段搓圆。再把面团分成一大块一大块的,比芝麻馅大一些。然后把芝麻馅包进面团里,搓得圆圆的。这里可要注意,一定要搓圆,这才叫“汤圆”,不然得改名叫“汤扁”了。接着,把汤圆放进滚烫的沸水中煮,一直到浮起来。最后把汤圆捞到碗里,撒上豆沙,香喷喷的擂沙汤圆就做好了。

我吃了11个,比陈序还多呢!

冬至日记 篇4

今天是冬至,姥姥一大早就忙活开了,又是和面,又是调肉馅儿。妈妈昨天就说过,冬至必须吃饺子,可是为什么要吃饺子呢?

我起床后趁妈妈不注意,悄悄打开电脑,我要找找答案。我在百度里点搜索“冬至的来历”,一下子搜出来好多关于冬至的信息。一一读过后我才知道,原来冬至吃饺子是为了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啊!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,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舍“祛寒娇耳汤”医治冻疮。他把羊肉,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,煮熟后,分给来求医的人,每人两只“娇耳”,一大碗肉汤。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耳朵的人都治好了,后人学着“娇耳”的样子,包成食物饺子。

冬至吃饺子,是不忘“医圣”张仲景“祛寒娇耳汤”之思。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,我还学了一首九九歌:一九二九不出手;三九四九冰上走;五九六九沿河看柳;七九河开八九雁来;九九加一九,耕牛遍地走。

我们家今天也吃着香喷喷的饺子。让我也记住一下有关“娇耳”的故事吧!

冬至日记 篇5

冬至之至,倒是很有讲究的。至善至美,难道是说冬达到了最好最盛大的时候?至为到达,冬到达了这个地方、这个时候,到了变化的节点上。对啊,它是知至知止啊!事物发展到了一定程度,必然要有一个顿点、起点,然后再此基础上继续前行。冬至难道不是这样,把季节的精神整顿一下,再次振奋而行吗?

抵达始终是个顿号,前行才是永恒真理。如果把北方的冬区分一下,应当分别以冬至、立春为界,裁成3块。冬至后分别是入冬、深冬,立春之后到清明可算得上是出冬。这些年的冬有些混沌,说是厄尔尼诺闹出的暖冬。暖冬就不清明--初冬与深冬、深冬与出冬有时候看不明白,当冷不冷、当暖不暖,当雪无雪—这几年雪已经稀罕,无论什么时候来的,来多大的,别说孩子了,连大人老人都欢欣鼓舞,连说“好冬好冬”。今年的初冬是好的,标志就是来过两场雪。雪不大,覆盖了地,雪影停留在权桠上有那么半天。那天的喜悦,连一身燕尾的乌鸦叫声里都听得出来。

当然,每年真正的冷应当以冬至为起点、在深冬阶段,冷在“三九”嘛!冬至之至,是到了冬表达真正内涵的时候了吧。寒冷在衣衫单薄、清汤寡水的时代实在是灾难,至今膝部遇寒就疼在提醒我读书时代寒冬留下的伤痛。当时正好课本上有白居易《卖炭翁》,读到“卖炭翁,满面尘灰烟火色,两鬓苍苍十指黑。卖炭得钱何所营?身上衣裳口中食。可怜身上衣正单,心忧炭贱愿天寒。夜来城外一尺雪,晓驾炭车辗冰辙。”时,虽然教室里只有两只光冒烟不着火的炉子全身寒冷,但我的心愿与卖炭老翁一样,多希望在这样寒冷的天气里,他那一车好炭能卖个好价钱,好解决一下“身上衣裳口中食”。当然,我们看到的是不堪想象的一幕,“翩翩两骑来是谁?黄衣使者白衫儿。手把文书口称敕,回车叱牛牵向北。一车炭,千余斤,宫使驱将惜不得。半匹红绡一丈绫,系向牛头充炭值。”可怜卖炭老人,一车炭,只得那么点绡与绫,无法想象他这个冬天的日子怎么过去!人的感觉是从比较中得来的。诗里看到更加饥寒交迫卖炭翁,我那点儿寒冷,早已浑身温暖如春了。

冬至日记 篇6

你知道冬至吃饺子的来历吗?

传说医圣张仲景回家乡时,看到乡亲们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。他把羊肉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煮,等煮好了,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皮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。人们吃了张仲景的“娇耳”和怯寒汤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为了纪念张仲景,人们模仿“娇耳”的'样子做成饺子。这就是冬至吃饺子的来历。

俗话说得好: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!”

冬至,你吃饺子了吗?

冬至日记 篇7

今天是冬至,阳光灿烂,几朵白云在蓝天上自由地飘着。我们全家人一起去扫墓。来到山上,哇!山上的人真多啊!家家户户都一起出去,来祭拜自己的祖先。山上的草都长过我的膝盖啦!我们刚来到祖先的墓前,突然“啪啪……”旁边先来扫墓的人家都放起了鞭炮,我吓得赶紧捂着耳朵往后躲。大家放下东西开始忙起来,爸爸锄草,妈妈扫灰土,我也一起拔草……还给祖先的坟上添了土、上了香,放了鞭炮。好开心啊!

冬至日记 篇8

冬至那一天,一大早我便吆喝妈妈早点起来和我一起包饺子,因为小时侯,妈妈常常对我说∶“冬至不吃饺子,耳朵会冻掉的。”

小时侯总会在妈妈的怀里哭呀,害怕耳朵会冻掉。(因为我不爱吃饺子。)现在一想起就会发笑,我当时是多么幼稚。妈妈买来饺馅,我们全家总动员,开始包起来,告诉你我可不是第一次包饺子了,已有一年的历史了。我托着饺子皮,惬意的往饺皮里放了一大块饺子馅,用手轻轻地捏了捏饺皮边,呵,第一个饺子包好了,我把自己的得意之做拿给了妈妈,妈妈只是微微一笑,我转开了话题,和妈妈爸爸亲昵地交谈着……过了一会,饺子熟了,看着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饺子,我的心里别提多高兴了。我拉着妈妈的衣服撒娇地说∶“妈妈你给我讲冬至为什么吃饺子。”妈妈说:“每年农历冬至这天,不论贫富,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谚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”这种习俗,是因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。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,他著《伤寒杂病论》,集医家之大成,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。张仲景有名言:“进则救世,退则救民;不能为良相,亦当为良医。”东汉时他曾任长沙太守,访病施药,大堂行医。后毅然辞官回乡,为乡邻治病.其返乡之时,正是冬季。

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,饥寒交迫,不少人的耳朵都冻烂了。便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,支起大锅,在冬至那天舍“祛寒娇耳汤”医治冻疮。他把羊肉、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熬煮,然后将羊肉、药物捞出来切碎,用面包成耳朵样的“娇耳”,煮熟后,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“娇耳”,一大碗肉汤。人们吃了“娇耳”,喝了“祛寒汤”,浑身暖和,两耳发热,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。后人学着“娇耳”的样子,包成食物,也叫“饺子”或“扁食”。冬至吃饺子,是不忘“医圣”张仲景“祛寒娇耳汤”之恩。至今南阳仍有“冬至不端饺子碗,冻掉耳朵没人管”的民谣。

我听后恍然大悟,原来是这样呀,以后要多吃饺子以免耳朵冻掉,不一会儿饺子就吃完了,但妈妈跟我说的话我永远不会忘记的。

上一篇 下一篇

猜你喜欢

热点阅读

最新文章